能源与环境政策的科学制定不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对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确立影响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下,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魏一鸣研究员以“能源-经济-环境-技术-社会相结合的复杂系统(E3TS)”为对象,开展了能源与环境政策建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形成了关于E3TS复杂系统的政策与管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并为国家的能源和环境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的建议。
应用多地区投入产出模型与情景分析技术,建立了中国区域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多地区预测模型和模拟分析平台。该模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围绕影响能源需求的各主要因素,建立了五种体现不同技术、经济发展状况的典型情景,将中国分为东北、京津、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中部、西北和西南8大经济区域,对2010年及2020年各情景下各区域的能源需求及相应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情景分析,形成了制定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基础。
通过建立中国碳税政策分析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开展了中国碳税政策模拟研究。引入碳税是后京都时代解决我国所面临的能源环境问题重要的措施之一。然而碳税政策的建立和开征将是非常复杂的,碳税的一个主要负面效应是有可能会影响能源密集型经济部门的国际竞争力,通过研究,比较了不同的碳税方案的宏观经济影响及其对能源密集型贸易部门的影响。为我国碳税政策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建立了国际原油价格形成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系统地开展了国际石油市场研究。将国际石油市场视为虚拟市场,利用该市场进出口总量均衡(市场出清)的原则,建立了相应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籍此分析了OPEC原油产量、世界经济活动水平(实际GDP)、OECD石油储备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利用Zipf方法和价格信号中涨跌信息对国际市场汽油价格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了阈值(交易成本)和交易周期对汽油价格行为的重要影响,发现了汽油价格行为演变的两个关键点及汽油价格行为模式突变现象;开展了国际国内汽柴油与原油价格之间长期比价关系的研究,揭示国内市场的这种比价关系与国际市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规律。上述研究结果对完善我国石油价格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了石油战略储备规模决策分析模型和综合能源-经济分析模型。采用期望值和决策树法求解不同油价情景下,定量分析了未来不同阶段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和石油安全的最优石油战略储备规模,为系统研究我国战略储备规模问题提供了科学基础。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198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资本形成、最终消费、能源相对价格、经济体制改革等因素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设置了不同的经济增长率、投资率、能源价格变化等情景,对“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需求量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的政策建议。
2005年以来,魏一鸣研究员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在 Energy Economics, Energy
Policy,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Ecological
Economic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等10余份国际重要期刊发表SSCI/SCI论文12篇,著作4部(含合著和合编);被邀请作为4份国际学术期刊的Regional
Editor或编委;获省部级科学技术或尊龙凯时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向中央和国务院提交了多份政策咨询报告并得到了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