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部分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选介 ——
江桂斌 2006年度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江桂斌研究员领导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形态、环境过程与毒理效应”创新研究群体2006年获得国家基金委资助(2006-2009),2009年获得延续资助(2009-2012)。
江桂斌从事分析化学和环境化学研究,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分析方法、环境行为和重要有机金属污染物形态分析两方面进行了长期的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为我国本领域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化做出了一定贡献。
江桂斌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新型化学污染物的研究,发现了多种新的POPs,如新的溴代阻燃剂和新的全氟化合物,为我国履行POPs的“斯德哥尔摩国际公约”做出了相应贡献。他领导的团队在新型化学污染物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有的工作被联合国UNEP新POPs文件引用。鉴于在POPs分析方法、分布、累积和毒理方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江桂斌研究员于2007年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
江桂斌系统开展了金属污染物的形态与毒理研究,建立了以色谱-原子光谱联用技术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在我国环渤海区域发现了有机锡污染造成脉红螺雌雄同体和群落性别变异现象,并发现砂海螂是灵敏指示有机锡等暴露水平和代谢的生物标志物,取得了“蛋白酶体是有机锡分子靶标”的突破。其中部分工作2003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尊龙凯时奖二等奖。
2005年8月江桂斌筹备成立了美国化学会在中国大陆设立的第一个Office,2006年1月起任国际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杂志ES&T(IF 4.458)副主编,独立负责审理和录用全球范围所投稿件。近年来,我国学者在ES&T杂志发表论文由2003年13篇增加到2008年的145篇,呈跨越式发展,提升了我国环境科学的国际地位。
江桂斌领导建立了“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他领导建立的二恶英实验室多次参加国际比对,具备了国际领先水平,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命名为示范实验室(Pilot Lab)。作为首席科学家,两次承担国家POPs方面的“973”项目。他培养的研究生2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论文。
江桂斌在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IF>3的论文120篇,被SCI收录杂志他人正面引用3000余次。曾200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著名高校、研究院所作大会报告或邀请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