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厦门大学高坤山团队关于海洋生物响应海洋酸化的机理研究取得新进展

    日期 2015-11-26   来源:厦门大学   作者:  【 】   【打印】   【关闭

      近日,厦门大学高坤山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Ocean acidification increases the accumulation of toxic phenolic compounds across trophic levels(海洋酸化提高浮游植物有毒苯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其食物链效应)”的研究论文,表明浮游植物在海洋酸化条件下细胞内苯酚类含量增加,并产生食物链效应。全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5/151027/ncomms9714/full/ncomms9714.html#affil-auth。该项工作得到了尊龙凯时(项目号41430767,41120164007)及国家海洋局项目的支持。

      海洋以每小时一百万吨以上的速率从大气中吸收CO2,缓解全球变暖的同时,也导致海水pH不断下降,引起海洋酸化。该化学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海洋生物的代谢与生存,然而其影响机理尚不清楚。虽已有不少报道,但争议性强,不确定性大。

      高坤山团队历时五年,结合多种实验手段,在不同规模培养体系(实验室内、微与中尺度生态系统装置)(图1)中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阐明了浮游植物在海洋酸化条件下会增加毒性物质苯酚类的含量,并使得次级生产者浮游动物体内的该类物质也升高,显示了酸化影响的食物链效应。随着海洋酸化的进一步加剧,食物链能量与物质的传递甚至于海产品的质量等,可能都会受到影响。

      该团队研究发现钙化浮游植物在两种CO2浓度条件下(对照组:395ppmv;酸化组:1000 ppmv)蛋白表达有明显差异。根据蛋白种类的变化,建立了如下科学假设:酸化促进该藻类β-氧化、柠檬酸循环、糖酵解等代谢途径(图2),会使得细胞内苯酚类(毒性物质)含量升高,并产生食物链效应。为验证该设想,该团队通过微(30升)和中尺度(4000升)生态系统装置与设施,进一步发现浮游植物群落苯酚类物质含量和呼吸速率,与对照组相比,在酸化条件下,分别增加了46%-212%(图3A,B)和130-160%。在此基础上,将微、中尺度生态系统中生长的浮游植物喂食浮游动物,发现浮游动物体内苯酚类物质含量也明显升高,增加了28-48%(图3C,D),表明以上理论假设成立。

      图1:该研究所采用的不同规模的培养体系(实验室、微与中尺度生态系统装置)。

      图2:海洋酸化诱导钙化浮游植物细胞内上调(红色)或下调(绿色)的代谢途径。以中尺度生态系统实验的结果也表明,浮游植物上调了β-氧化、柠檬酸循环、糖酵解等代谢途径,以增加应对酸性胁迫所需要的能量。

      图3:微(30升,图A,C)和中尺度(4吨,图B,D)生态系统装置与设施中,浮游植物群落(图A,B)细胞内与浮游动物(图C,D)体内的苯酚类物质含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