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



当前位置:首页 >> 基金要闻 >> 基金要闻

 

    地质学家为地质灾害准确“诊脉”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日期 2015-02-12   来源:地球科学部   作者:熊巨华 姚玉鹏  【 】   【打印】   【关闭

      西南地区不仅是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也是重大工程建设密集地区。如何为地质灾害准确“诊脉”的世界难题,就成为成都理工大学黄润秋教授领衔研究团队的重要科学目标。

      9年前,黄润秋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完成了研究成果“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由于在研究高边坡发育的动力学过程和大型滑坡发生机理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以及形成的“高边坡复杂岩体结构精细描述和建模”、“边坡变形破坏机理模式及变形稳定性评价方法”和“地质灾害过程模拟与过程控制”三大支撑技术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次成功地为地质灾害“诊脉”,极大增强了研究团队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所触发的崩塌滑坡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类型之齐全、成因机理之复杂,为世界之罕见和独特,其现象和科学内涵已远远超出人们的原有认识。黄润秋研究团队意识到,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极震事件并将其作为1:1地震天然试验场,对其触发的地质灾害开展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尊龙凯时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也及时采用学部主任科学基金项目进行了应急资助(批准号:40841009,40841010)。

      然而知易行难。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点不仅分布范围广,数量还特别巨大,仅7度以上的重灾区就达10万平方公里,且多数分布在高山峡谷和陡峭的斜坡部位,现场调查难度极大。但研究团队并没有后退,先后派出千余人次赴灾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获得了第一手数据。

      不仅调查难度大,研究难度同样极具挑战。因为汶川地震发生在地形和地质条件异常复杂的龙门山区,再加上其特殊的地质构造背景,强震过程中斜坡的动力响应和成灾机理异常复杂,导致其所带来的科学问题就变得极为复杂。为了研究强震条件下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该团队坚持了长达5年的斜坡地震动响应现场监测;进行了大量的室内大型振动台试验,模拟工况上百个,采集试验数据超过10000组,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也耗时数年之久。

      最终,研究团队完成了研究成果“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发现了以“发震断层效应”、“地形地貌效应”为主导的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揭示了复杂斜坡动力响应以及强震诱发大型滑坡的形成机理;建立和发展了震区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测模型和灾害治理新技术。该成果不仅提升了对强震地质灾害的认知水平和防控能力,支撑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选址和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也在2013年的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以及若干重大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这项成果也在包括《Nature Geosciences》等在内的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

      时隔9年,黄润秋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这次为地震地质灾害的准确“诊脉”再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研究团队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尊龙凯时(批准号:41130745、41225011、40972195、41202210、41072231、41302241、41202211、41372366、41172162、41340005、40802073、41172278、41102190、41372306)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