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尊龙凯时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组织专家对“可信软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以下简称该计划)进行结束评估。该计划是基金委在“十一五”期间启动的重大研究计划之一,由信息科学部、数学物理科学部和管理科学部联合组织。自2007年底启动以来,共资助研究项目102项,其中培育项目73项,重点项目24项,集成项目5项,资助费用1.9亿元,全部资助项目已于2016年底结题。
“可信”是在传统的安全、可靠等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相对较新的学术概念。随着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软件的开发、集成和持续演化越来越复杂,软件的运行环境和开发环境从传统的封闭静态环境拓展为开放、动态、多变的互联网环境,“可信软件”已成为现代软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要趋势和必然选择。该重大研究计划以国家关键应用领域中软件可信性问题为主攻目标,既有力推动了软件基础理论的探索与创新,又有效应对了软件发展的重要科学挑战,对促进我国软件产业的振兴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计划实施期间,研究人员以国家关键应用领域中软件可信性问题为主攻目标,揭示软件可信和环境可信性度量与演化的基本规律,建立可信软件及其环境构造与验证、演化与控制的方法和关键技术体系,研究可信软件开发工具和运行支撑平台及环境,并在典型的嵌入式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中进行验证和示范,为改善国家重大工程中的软件可信性提供科学支撑,取得如下主要学术成果:
一、基础理论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系统性地研究了软件可信性度量建模与预测、可信软件的构造与验证、可信软件的演化与控制、可信计算环境的构造与评估四个核心科学问题,揭示了软件可信性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创新性地提出可信软件的元级理论、面向软件全生命周期的可信建模理论与面向语言的验证框架、可信软件监控与演化的一体设计体系、基于软件过程和制品的可信性度量体系,解决了软件可信性保障方面的从软件质量因素到可信认知空间的转变、属性理论到综合信任理论的转变、面向开发者到面向使用者的转换等若干关键基础理论问题。
二、关键技术平台实现创新性突破,实现可信软件技术从实验性工具向集成实用化平台跨越。研制并建立了一批可实际应用的软件可信性构造与验证工具和集成环境(平台),包括基于基准测试的代码级可信保障工具评价方法、代码级可信保障技术的可配置集成方法和基于输出整合的代码级可信保障工具集成框架,显著提高了可信软件研制的质量和效率。
三、重大示范应用有力支撑国家战略,实现可信软件技术从实验室向实际应用的跨越。以嵌入式软件和基于网络的大型应用软件作为突破点,在航天、汽车、税务、金融等行业安全攸关软件开展验证与示范应用。研制了航天嵌入式软件可信保障集成环境,搭建了面向车联网的信息服务平台与大数据云服务平台,研制了电子税务可信监控工具,建立了我国首个互联网交易风险防控体系及系统,为改善国家重大工程中的软件可信性提供了科学支撑,促进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军事和社会效益,在若干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和效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在该计划资助下,研究人员发表研究论文2641篇,其中SCI检索收录803篇,EI检索收录1495篇,单篇引用超过100次的论文4篇,单篇引用超过50次的论文10篇;获国际专利授权9项,国内专利授权236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项,其中国家尊龙凯时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1项。研究团队在计划执行期间,培养了博士后45人,博士494人,硕士1411人;项目承担人中,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4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3人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2人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青年学者,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人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人为主力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培养了一批站在世界科学研究前沿的学科带头人。
评估专家组认为,该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可信软件理论与技术的从小到大、从散到整、由弱到强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可信软件理论与技术体系,进入可信软件研究领域国际先进行列。
该计划指导专家组提出,未来我国可信软件基础研究领域应进一步突出可信性软件元理论方面的研究,继续加强形式化和数据驱动的可信软件技术相结合方面的研究,在交叉学科研究方面重点关注可信软件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形成应用牵引能力,并向多领域迁移转化。

图. 航天嵌入式软件可信性保障集成环境以及在探月工程等重要型号的应用